栾川贫困村民搬出深山圆富梦

发布时间:2013-11-6 10:48:48
    “上坪社区”服务中心一角
    “上坪社区”是河南省栾川县的一个行政村,位于伊河支流白沟河的“三十里沟”入口处。虽说只是一个“村”,其实比很多地方的“镇”还要大。
    日前来这里采访,开头我一直怀疑自己是否听错,这怎么可能呢?夹河两岸、方圆数公里的范围内,鳞次栉比地排列着100多栋楼房;在宽敞的沿河两边街道上,绿色的草坪整齐地铺向远方,其间的几处活动场所还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,环卫工人正在清扫道路……
   “是的,这里确实是我们的一个村——赤土店村。”赤土店镇副镇长张海潮肯定地说,“可是,这里原先并不大,只有2000多人,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。2005年开始,根据县里‘搬迁扶贫’的统一部署,我们将本镇分散居住在后山老林里的贫困村民,先急后缓、分期分批地往外迁移。当然,安置地点是早就规划好的。”
    说到这里,张海潮用手一挥:“你看,这周围的环境不错吧,距离镇政府很近,到县城也不过十几公里。现在,村庄的面积已扩大到2.5平方公里,人口增加到8000多人。为了管理方便,我们在此组建了一个新社区,但是,每个人的关系还分属于从前的村组,原来分给他们的土地、山场等,也都没有变化。”
   “能参观一两户搬迁村民的家庭吗?”
   “当然可以。那——咱们就去公主坪楼的高世发家吧。”
高世发住在这栋楼的第6层,也是最顶层,听说北京的记者要来,专门接到楼下。这是一套3室1厅的普通住房,使用面积90多平方米。屋子里似乎有些凌乱,但基本的家具、电器等还是一应俱全的。
   “这套房子花了多少钱?”
   “自己只掏了3万元,其余的由政府补贴了。”高世发回答。
    据介绍,他原先住的地方叫“花园村”,但名不副实:海拔1300多米,离镇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,且不通公路;土地贫瘠,耕种的两亩山坡地,勉强糊口;住的3间土坯房,既不安全也不保暖;尤其是看病和孩子上学不方便……
   “不过,2008年8月搬入新家后,情况已完全不同!”高世发话锋一转,“这里的道路宽阔,出行方便;社区的服务设施齐全,还不用交服务费;学校就在附近,教学质量即使在全县也算是高的。这让我非常开心。”
    高世发说,大儿子外出打工,一年能挣1万多元;在一楼租了一间门面房,生意主要由妻子打理;自己48岁,在周围打打短工、干点零活,一年下来,除了日常开销外,也能攒下个万把元。
   “还有什么困难吗?”
对于我的提问,高世发笑了:“已经很知足。如果说还有什么念想的话,就是上小学的小儿子能够读好书;将来挣钱多了,住房的楼层能够矮一点。”
    听到这些,我们也都笑了。
   “类似的搬迁安置小区,在栾川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,每个乡镇都有,甚至不止一个;有的布局还要好,规模还要大。”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东一旁插话,“这就是‘搬迁扶贫’,是我们根据栾川的县情,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,而且已经做了整整10年。”
    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腹地,平均海拔1300多米,最高的老君山超过2200米,素有“四河三山两道川,九山半水半分田”之称。全县34万人口,分布在2477平方公里的辽阔范围之内,其中有73个行政村的数万村民,更是独居或散居在穷山野岭之间,交通不便,信息闭塞,生存环境恶劣,长期处于贫困之中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,从2001年起,栾川开始探索并实施大规模“搬迁扶贫”工程。截至2011年12月底,全县共投入各类资金约4亿元,新建搬迁安置住房46.2万平方米,使4200多户、2.2万多人得以搬出,从而过上了城里人生活。
    怎样才能让这些贫困村民“搬得出、稳得住”呢?栾川县的做法是,第一,采取差别化扶持,分类补贴。第二,选好安置点,拓宽就业渠道。为此,他们还有意把搬迁点的设置与城镇化结合起来:使搬迁户向县城集中,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,向产业集聚区的生活区集中,向旅游景区的服务区集中。据该县扶贫办提供的资料,由于就业情况较好,搬出深山的村民基本上都已脱贫,有些还成了富户。下一步,他们还将按照河南省委的统一部署,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战略基点,建设更多像上坪社区一样的新型农村社区,让更多的村民搬出深山大沟。
    衷心希望那些正在搬迁或即将搬迁的贫困村民,也能够由此走上致富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