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栾川遗存

发布时间:2013-8-30 17:43:04

    栾川民国时期栾川遗存主要有常氏石刻、原河大遗址(抗日时期)、重渡靳家楼、赤土店长安寨等。常氏石刻:是常志箴先生邀请林森、于右任、张学良等四十余位原国民党军政要员、书法名流,为其母关太夫人墓园撰写的楹联、墓表、题词的书法石刻真迹,原镶嵌在“常母关太夫人墓园”的前后门及祭堂四壁,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有识之士用泥灰糊于墙内保护起来。1985年3月,栾川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2008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存于栾川县城上河南村“常氏石刻艺术馆”内。
    常志箴,名勤铭,字志箴,栾川县城关人,生于1894年,卒于1944年。历任民国时期河南省建设厅厅长、财政厅厅长、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、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要职。他从小家境贫寒,母亲关太夫人颇具学识,常以树枝当笔,划地教他识字习文、言传身教、讲“精忠报国”之典故、授“礼义廉耻”之古训,给志箴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烙印。于是他勤奋苦读,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开封公立大学。由于经济拮据,母亲一面向亲戚借济,一面靠夜间缫丝赚钱供他上学,天长日久,积劳成疾,病逝于常志箴毕业前夕。常志箴毕业后,随着地位的升迁,他一面买地重建母亲墓园(原址:今栾川县委、县政府机关大院),一面利用时常到南京开会之便,陆续征集林森、于右任、张学良、汪精卫等四十多位国民党军政要员、书法名流为其母墓园撰写楹联、墓表、题词,并求得手稿,而后请石刻名家,将其刻于青石上,镶嵌于墓园的前后门、祭堂四壁及其他建筑上供人瞻仰。解放后,墓园被县委、县政府征用,文革期间墓园被毁,经过精心装裱的原手稿只有汪精卫、张学良两幅被保存,其余全被红卫兵付之一炬。值得庆幸的是,其石刻除蒋介石、卫立煌、史保安、程潜、刘峙、冯玉祥几方失落,另有吴佩孚、张芳、林东郊三方被破坏,其余三十余幅皆保存下来。河南大学旧址:位于栾川县潭头镇的潭头村、党村、张村、古城村、石门村、大王庙村、汤营村等。1937年,日寇的铁骑直逼中原大地,开封吃紧,河南大学危在旦夕。根据上级决定,1939年5月,河大迁至豫西伏牛山区潭头镇。1942年经教育部批准,省立河南大学在潭头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,其名次排居全国高校前列。1944年,日寇血洗潭头,河南大学被迫撤离。前后算起,河大在潭头有5年时间。2009年7月11日,河南省文物局陈爱兰局长调研“抗日时期河南大学”时表示:省文物局全力支持河南大学旧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0年6月24日,河南省文物局拨付原河大师生教室、住室房屋修复资金10万元。靳家楼:位于潭头镇重渡沟村第三组的吕家院内,它的基本形体是一个平面呈方形、双层、四坡式建筑,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分别为主体楼阁、楼顶,楼阁建在高一米的台基之上,分上下两层;第一层长10.25米,进深10.25米,东西两窗、木雕窗棂,棱形窗格,窗格上又见花草、卷云花纹。中开一门,青砖砌壁,其余三面各开三窗,均为方格云窗,过门石为条石所铺,木质门槛,弓形门顶,双列砖圈,门眉有匾额,额上四字,已被损毁,难以辨认;屋内中有四根木柱,楼阁上层与下层相仿,屋顶为重檐、四坡、四角攒顶,脊有飞龙鸱吻。该建筑为砖木结构,其结构严谨,形体端庄,做工精细,是栾川仅有的一处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方形、单体楼阁,该建筑对于研究近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。